民國 80(1991)年,悟覺妙天禪師弘法即將邁入第 10 個年頭,他想找一處僻靜的山頭,以大雄寶殿供奉三寶佛。當時禪師認為,與其要重新起造一座大雄寶殿,不如找一間合法既存的清幽寺廟合作。斯時,禪師經人介紹前往位於台北縣汐止鎮(今新北市汐止區)的明安寺察看。
當時,明安寺已是一間完善營運的寺廟,在當地成立多年,具有完整的寺廟結構,一旁則是完善營運的納骨塔。
早在民國75(1986)年間,就已矗立於汐止當地的明安寺
禪師當時除了仔細確認山坡地的水土情況外,更要求對方提出合法的執照。於是,明安寺負責人張運宗出示了寺廟使用執照,該寺廟登記名為明安寺。
從外觀看來,該寺廟山頭建築宏偉,水電設施亦相當完備,而且已經運作多年,具有良好軟硬體的山林建築,連兩旁的水土保持也做得非常良好;這樣的條件,當然取得了禪師的信任。
就在洽談合作當時,明安寺負責人張運宗也拿出了寺廟登記證,取信於禪師。任誰也不會知道,這間寺廟會有什麼問題。
明安寺一隅
事實上,這間寺廟確實經過台北縣政府立案,只不過在建築執照方面有一些尚未合格的項目。然而,張運宗當時為了維護這座寺廟的營運,已經快撐不下去了,正需要資金來填補財務漏洞。他急於尋找資金,曾先後找過許多宗教團體,包括密宗和道教,但都沒有下文。最後透過褚建章的介紹,找上了禪師。
褚建章並不知道明安寺的建築執照有一些合格待檢的項目,他後來在法院的證詞也都清楚地向法官表明:「我並不知道有任何違建情事,我自己全家都買了那裡的納骨塔,如果真有問題,我怎麼可能自己也買?還介紹給別人?」所以褚建章就請禪師到明安寺,看看是否符合禪師心目中大雄寶殿的規格與需求。
可是站在明安寺負責人張運宗的立場,他需要的是資金來解決燃眉之急,所以很自然地,就對介紹人褚建章及禪師隱瞞了項目不合格的情形。
其實禪師當時需要的,只有大雄寶殿,並不是整個山頭寺廟,當然不會想太多,便允諾合資,一方面是維護整個寺廟山頭的硬體及營運,另一方面則協助繼續興建大雄寶殿。
大約過了半年,位於頂層的大雄寶殿卻遲遲沒有動靜。禪師前往詢問進度,只見張運宗吞吞吐吐地推說,必須先協助禪師申請加入中國佛教會,成為團體會員以後,才能擔任住持。禪師信以為真,便將資料委託請他代辦。然而事實上,張運宗隱瞞了該處有許多不合格的待檢項目,因此根本無法依照原建築圖在頂層基地加蓋大雄寶殿。
幾個月後,禪師隱約覺得張運宗無法如期完工,便派人協商解約,張運宗因拿不出錢,便帶禪師前往明安寺旁的附設納骨塔探勘,表示願意將納骨塔 3 樓的使用權,暫時交給禪師使用及管理。禪師無奈之下,眼見款項一時也拿不回來,只好勉強暫時接受。
適逢當時火葬觀念已日漸普及,政府也鼓勵火葬,加上許多入門修行的同修,也有親人骨灰的安奉問題,他們向禪師表達,希望能在自己的修行法門裡,有清淨的納骨塔可以供奉先人;所以禪師一直都在留意理想的地點。如今,既然張運宗以明安寺附設的納骨塔 1 樓(600 個)及 3 樓抵債,不如重新裝潢,清淨開光,就可以提供給同修安置先人。
為此,禪師甚至斥資採用當年先進的防火材質,希望能讓同修享有最好的環境。禪師後來在法院一再答辯:「如果我真的知道是違建,為何還要接受?甚至繼續花那麼多錢去裝潢?」
事實上,台灣地狹人稠,早年民間習俗多為土葬;為了解決土地不足且影響觀瞻的問題,政府在民國 80 年間便開始鼓勵火葬。
不過當時相關法令均付之闕如,納骨塔幾乎都是違法興建,或是依附於寺廟,而且沒有任何建照或使用執照的依據。當時,許多寺廟為了籌款,也順勢因應政府政策,在基地內蓋起一棟棟的納骨塔。而民眾也習慣將先人骨灰安奉在寺廟的納骨塔,以求宗教庇佑。
在當時,脫離寺廟的獨立納骨塔是很罕見的;主因是當年殯葬法令配套還沒有頒行。極少數採公司型態的納骨塔業者,也是遊走於灰色地帶,透過各種地方政府的關係,而取得開發執照,販售的情況更是涉及許多商業糾紛。
當年,禪師接收了明安寺納骨塔,他的認知就和當時一般民眾一樣,以為寺廟納骨塔都是可以使用的;而且全台灣到處都是寺廟納骨塔,怎麼會想到後來竟會釀出這麼多的事端呢?
更何況,禪師只不過是受託管理及使用兩個樓層,供作擺放納骨塔位,他並不是寺廟的起造人、所有權人或管理人,他也只是一個後來進駐的使用者而已。
當整座寺廟及納骨塔被拆除時,禪師才是真正的受害人啊!只不過張運宗在這場「法難」前,即已往生過世,禪師又能找誰索賠?找誰作證呢?
明安寺是一座長久存於汐止當地的寺廟,並非悟覺妙天禪師所興建。從照片中,可看出寺廟的本來面貌,白色觀音塑像也是長久聳立於該處。無奈媒體及輿論竟說該寺廟是由妙天禪師起造的大違建,真是百口莫辯!
(尊重版權,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)
- 印心佛法「法難」的澄清‧「真理的受難者」
推薦閱讀 Recommend
留言列表